为探究鲁绣传播与创新问题,窥见针线蕴藏的大千,7月,服装学院“非遗传播与创新队”针对鲁绣文化在济南进行实地调研。队员们陆续对戴记鲁绣旗袍馆、山东省博物馆、山东手造集市体验中心、鲁绣礼品市场开展实地调研,与鲁绣传承人戴军、宋爱华、戎玉蕊、张汝芍老师们进行采访交流,近距离感受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,学习了老师们鲁绣传承的优秀做法,坚定了保护非遗文化的决心。该队伍由服装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刘广栋、教研室主任骆顺华、2022级辅导员任晴参与指导,队长金鑫和高云珂、吴楠楠、刘芸菲、管梦瑶、胡艺萱、刘宁、尚奕帆七名队员组成。
1
悠悠千年,鲁绣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。作为一种以刺绣为主要手法的工艺品,鲁绣以其纤细精致的线迹和独特的色彩搭配,赢得了国内外众多艺术爱好者的青睐。然而,传统的鲁绣面临着如何传承和发展的难题。在现代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冲击下,手工鲁绣面临着被淘汰的危险。因此,为了保护和传承这项宝贵的文化遗产,本次活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采访研究。
追随鲁绣的星迹一路走访,戴军老师传承家业,将鲁绣与服装相融合,中西合璧,打造出一家鲁绣为招牌的主题礼服店。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他品牌的定位与灵魂。他随时欢迎新时代的服装从业者寻一午后,来与他清茶细语,交流多年的行业心得。
宋爱华女士守望历史,救鲁绣于水火,以一己之力走访求助,将那些未名的巨作送入省博的保护伞下。一生奋斗抗争,晚年依旧心系传承。她仍旧在拼尽全力地发光,融化了七十年的酸甜苦辣,等待着新一代传承人的到来,促膝长谈鲁绣的辉煌与未来。
戎玉蕊老师为我们讲述鲁绣手造集市的运营模式和发展状况,以前端的视角为我们更深一步了解市场,将技艺传承视作己任,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鲁绣传承人。她与三五知己共处一室,毫无保留地为来访者讲述鲁绣的技法,种下鲁绣的种子。
张汝芍老师一生与鲁绣共沉浮,在张家大院的树荫下,支起小摊,售卖着五十年的沉淀,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。充满灵性的色彩,跨越时间的维度令人赞叹。她静静地守着一隅小巷,等风来,将鲁绣送至旅人的归途,尽自己一份力,将鲁绣的微光照及四方。
2
此次活动中,对鲁绣进行了实地调研、采访交流、理论分析和研究,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学习研究,试图找到非遗传播与创新的方案。
在实地调研中,深入了解鲁绣技艺特点、发展现状、传承人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真实信息;在理论分析中,深入探讨了鲁绣传播与创新问题,其历史背景、制作过程、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探讨学习;在研究过程中,对鲁绣技艺特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信息进行初步分析;在调查结果中,对鲁绣技艺特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信息进行了总结分析。最终,通过此次活动对鲁绣传承与创新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和探索。
此外,队员们还对部分当地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采访,以便更好地了解当地群众对鲁绣文化的认知和看法。
通过本次调研发现,鲁绣尚存的部分挑战有:
目前鲁绣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偏大,年老体弱,且对现代化生产工艺缺乏了解。他们所拥有的技术、资金都是制约传统技艺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作为一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文化产物,鲁绣在保护与传承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。我们需要加强对其保护与传承工作,以使其继续为当代社会服务。
3
“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,永葆初心才能走得远”结合走访实践内容,成员们尝试提出了以下创新发展道路:
鲁绣的传承要注重培养年轻一代的绣工。通过开设鲁绣培训班和学院,为年轻人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,让他们熟练掌握鲁绣的技法和精神。同时,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,可以结合现代元素和时尚元素,开发出更具时代气息的绣品设计和系列。加强对鲁绣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方面进行深入研究,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求。
4
传承人们或小居街巷,一针一线,将鲁绣寄由游客之手;或大隐于世,一绣一展,使鲁绣宏大深沉的魅影,与观者的灵魂震颤共鸣。青年一代是非遗传播与创新的主力军。作为年轻一代的传承人,我们应该为非遗的传播与创新做出贡献,帮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复兴。